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动态 | 2021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发布

导读

近日,《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正式发布。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此次《成都标准2021》按“七有两保障”分为九大类25小类,共104项服务。其中61项达到国家标准,23项高于国家标准,20项属于自有项目。

这是近3年来,成都进行的第三次标准调整。自2019年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以来,成都每年都以利民便民为导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此次调整,不仅意味着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数量、质量达到3年之最,也标志着成都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普惠、均衡迈出一大步。

新亮点

高于国家标准23项 自有项目20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市发改委于今年4月牵头召开部门座谈会,启动政策清单动态调整工作,根据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会同市财政局等17个市级部门对2021年拟调整内容进行梳理,调整情况先后三次书面征求部门意见,最终形成《成都标准2021》。


《成都标准2021》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为统领,涵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9个领域。


其中,每一项公共服务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等要素,内容明晰,体系完整,以此作为成都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依据。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标准是全市层面的基础标准,是在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的基础上,逐项确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


据统计,

成都高于国家标准的

23项服务项目分别为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就业见习服务、成都人社12333咨询服务、工伤保险、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及青少年教育、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特殊群体集中供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读书看报。


成都自有服务项目中


教育领域有4项,为宏志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中职免住宿费、教育资助满覆盖;


就业领域有3项,为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服务、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


公共卫生领域有1项,为婚前医学检查;


社会服务领域有2项,为价格临时补贴、惠民殡葬补贴;


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有2项,为12348法律咨询服务、人民调解服务;


残疾人服务领域有3项,为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助、重度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资助、残疾人教育资助;


公共文化领域有5项,为文化活动、数字文化服务、文化鉴赏、公众教育、特殊群体文化服务。



“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既体现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体现出成都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中的担当。”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新探索

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


当前,成都人口吸引力和集聚度不断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78万人,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为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成都进行了系列探索和尝试。”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成都以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精准匹配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按年度统筹制定项目建设计划。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市血液中心等一批市级重大文化、卫生项目开工建设落地。


成都自然博物馆


围绕“学位供需总体平衡、医疗服务镇街均衡、文体设施规模多元、社区服务点状供给”四大重点,成都对标先进,全面实施中心城区及郊(市)县8大类18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成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机制,启用政府购买服务购买流程在线管理;


深化社会领域放管服改革,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审批登记流程;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五大民生集团从融资基建承建商向服务要素聚集赋能平台转变;


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以市场化方式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合格供应商;

坚持“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定价”的原则,开展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等试点。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成都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推进街道(乡镇)职能转变,突出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等职责,同时助力乡镇(街道)区划调整和村(社区)、村(居)民小组调整及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公共服务供给不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推进互联网+,让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可及。通过打造智慧城市便民服务总入口“天府市民云”,成都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推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和社区服务全覆盖。


“当前,成都已初步形成服务监测—效能评估—动态调整闭环流程。”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网络理政中心城市管理“大脑”和市政府门户网站这个总入口,推进全网理政、互动理政,满意率和解决率在90%以上,同时,每年开展成都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通过“一对一访谈”、“链接访问”、“电话访问”等方式收集群众测评意见建议,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


新成效

不断扩大普惠化优质化公共服务供给


近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相互交流,探讨以标准化现代治理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共绘城市发展的美好未来。会上,成都的经验和成效,受到广泛关注。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分享,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成都聚焦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和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社会服务兜底能力有效提升,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措施,做到应收尽收;全面落实特殊群体救助福利政策,做到应救尽救;全面落实残疾人生活护理支持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全面落实留守儿童等群体关爱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及时启动临时救助发挥“救急难”作用,做到应保尽保。


同时,成都制定政策清单、项目清单、改革清单等“三张清单”,在全国首创联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落地落实。


当前,就成都而言,

公共服务供给已从强调“有没有”

转向“好不好”发展,

按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的最终目标,

不断扩大普惠化优质化公共服务供给。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打造起“成都文化四季风”“成都百姓故事会”“走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荟萃蓉城”“走近艺术”“文化连锁店”“周末公益讲座”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县、乡村也形成了“一县一品牌,一镇一亮点,一村一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格局。


在公共体育方面

培育社区运动节、天府绿道健康行等市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基本实现“一区一品牌”“一协会一品牌”,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各级公益性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年均接纳健身人次超400万。发挥天府绿道承载功能,在已建成的3689公里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近1300处,推动运动健身空间延展。


此外,成都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理念,厘清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各方权责,创新服务供给,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工作中,成都发挥成都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优势,营造宜人宜居的城镇社区、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望山亲水的乡村社区等,形成社区建设的成都模式;加快社区三级服务载体建设,全覆盖推进304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鼓励形成“社区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小区服务站”三级服务体系;丰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下沉,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提出村、社区“中医角”概念,构建中医药“15分钟健康服务圈”,推动中医角建设向社区延伸,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简便廉验”、错时延时的中医药服务。


更多信息见于8月17日《成都日报》

|内容来源公众号:成都发展改革


推荐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地方动态 |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印发

行业动态 |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系列解读之一

部委动态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规定》印发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